中国生态原产地保护联盟负责人出席2016中国农村电商消费趋势报告发布会
2017-10-25 11:23:55 来源:
近日,由21世纪经济研究院、21世纪报系联合主办、京东大数据和京东云提供数据支持的“2016中国农村电商消费趋势报告”发布会在北京召开。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导朱立志,中国生态原产地保护联盟常务副会长孙建、中国林促会林业生态旅游委员会、中国生态志愿者联盟、中国农科院中咨国业规划中心、中国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企业新河湾农业公司等代表参加了发布会。
据悉,此次发布的《2016中国农村电商消费趋势报告》由21世纪经济研究院与京东联合推出,是双方合作发布的首份农村电商行业生态报告。报告显示,农村电商用户数量近年来呈爆发式增长,无论是网货下乡用户,还是农产品上行(特产馆)用户,其消费习惯与消费结构均呈现独特特征。此外,作为农村电商的重要支撑,在线金融、商流体系也在农村地区有所发展。
近年来农资电商的消费呈现出强烈的地域特征,例如,东北地区对盆栽/苗木、园林/农耕及种子的需求量远远大于其他品类,体现出该地区土地、水和森林资源丰富,以农林业为主的特点;而新疆、甘肃、青海中西北部地区等依靠灌溉的绿色农业和荒漠放牧业为主的地区,除需要大量的肥料之外,对兽用器具、兽药等也有一定需求。由于各地农业条件不同,农资用品的需求也有所不同。整体而言,肥料均是全国各个区域主要的农村电商消费品类,但东北、西北地区对肥料需求更甚,远远超过其他品类。四川地区对园林品类更加欢迎,体现出当地农林种植的特点。
从各地农产品特产馆销售路径来看,沿海发达地区体现出极强的购买力,其中,广东人尤其爱买买买,在全国各地特产馆消费排名前五的省份中,都能看到广东的身影。此外,除均会销往北上广一线城市之外,各地特产销售路径也呈现一定的亲邻性,如江苏、山东本地对山东特产的消化能力不容小觑,安徽岳西馆特产主要销往长三角地带,广东省特产也被湖南、福建等地用户追捧。
1、探索农资电商扶贫新模式
农资电商可以在农民不丧失土地经营权的前提下,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管理,通过科学种田、农产品溯源体系建设,提升农产品品质,保障餐桌安全,从而形成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二三产业反哺农业,农民参与二三产业利润再分配的产业扶贫新模式。建议农村地区在符合该模式实施条件的前提下考虑尝试。
2、农产品特产馆消费趋势
2.1 用户群体现高端化倾向,年龄分散
特产馆消费的用户普遍呈现高端化倾向,建议特产馆产品开发时可多加包装,以较具品质感、品位感的呈现为优。考虑到用户年龄分散的特点,特产馆产品可多样化,无论是保健品、小吃零食、地方饰品等,均可进一步探索。
2.2 用户的首次消费体验是关键点
尽管特产馆用户极易受到促销影响,更多为冲动购物,但忠诚型用户远远高出全站水平,因此首次购物体验将成为用户未来是否重复消费的关键点所在。这也就要求特产馆塑造自身的品牌影响力与服务能力,尽量影响用户首次购买决策。而在用户完成特产馆的购买之后,可利用降价促销等方式吸引用户消费。
2.3 食品饮料、生鲜产品等品类可进一步丰富选品
特产馆用户对食品饮料、生鲜产品的需求呈现压倒性的占比,这体现出用户的品类偏好。建议在这些品类中进一步丰富选品,为用户提供更多样的选择。
2.4 沿海发达地区体现出极强的购买力
特产馆产品更多销往沿海发达地区,这些地区购买力强,对品质及产品个性化的要求更高,因此在选品时要更多考虑销售当地优质产品,并可深加工以提高产品层次个性化。
2.5 特产馆精准扶贫
作为“农产品进城”的重要通道,生鲜电商能够助力国家精准扶贫战略。通过布局地方特产馆,以农副产品、生鲜冷链物流为突破口,能够帮助贫困地区优质农副商品摆上城市餐桌。
转载请保留本文网址链接
http://www.gjzjsb.com/2017/0711/5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