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育匠艺”传承耕育文化、工匠艺术和工匠精神
2020-12-08 09:40:21 来源:

中华优秀耕育文化积淀着多样、珍稀的巨大财富,其中匠艺是数千年文明史的中国留下了灿烂辉煌的技艺。中国是世界上手工艺最发达的国家,中国工匠的精湛手艺、认真、守时、守信的原则,才获得了世界尊重。从唐代到清末,中国都是世界第一大手工艺品出口大国。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严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以及专业、专注,耐心、创新。专注是首要品质:人和人之间最小的差距是智力,最大的差别就是专注。专注意味着坚定的热忱、意味着坚持的恒心、意味着坚强的毅力。做自己人生的工匠,就是要专注、就是就是要潜心钻研、久久为功、耐得住寂寞,咬定青山不放松。求精是永恒追求:科学的精度关乎项目的成败,而人生的精度关乎事业的成败。只有经历千锤百炼、突破自我,才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心正是“匠人”之魂:以端正的品行、高雅的品位、高尚的品格,追求精深、精湛、精准。
2、匠人、匠艺、匠心与“工匠精神”
七千多年前的原始社会,出现了人类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逐渐从农业分离出来。出现了工匠,有手艺有技术可称为匠。匠人是木匠、铁匠、皮匠、钟表匠等代表。匠是一门技艺,匠人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通过不断打磨自己的技艺,淬炼心性,是“品质”的象征。

匠心却是一种修为。为了追求高超技艺,有人穷尽一生,甚至几代,孜孜不倦,过程虽苦,但内心平静并享受着快乐。匠心必须宁静,这宁静来源于嘈杂世界背后的热爱和专注,既“匠心独运”。匠心是一颗纯粹的心。匠心就是用最初的心做永远的事,始末如一,初心不改。匠心是一颗创造的心。匠人的工作多以重复居多,能在重复中发现其中的巧,然后别出心裁,这便是创造。匠心是一颗极致的心。作为匠人,最典型的气质是追求完美和极致,对自己的手艺拥有一种近似于自负的自尊心。匠心往往意味着慢,但这背后隐藏着的是专注和对完美的追求,他们认为伟大从不可能诞生于凡俗。真正的匠人,把自己的手艺当做一种信念,用毕生的心血和张扬的才情赋予它撼世的生命力。有情怀、有信念、有态度的匠人才是一个真正的匠人,素材在他们眼里就是生命,用精雕细刻和精益求精之心,追求卓越不断超越之心,是破除成见不断创新之心,做个匠人、修颗匠心,创造独特产品,这是一条通往内心宁静的路。
3、工匠精神是“工匠”通往“艺术家”的精神
“工匠”与“艺术家”本是同源,在社会分工中,将进行纯手工活动的人视为“工匠”,而智力的创造者才是高贵的,奉为“艺术家”,认为艺术品就是精神产品。在历史的演化中,应该重新认识艺术,中国的成功的艺术精品都是艺术与工艺达到完美一体的极品,例上述青铜器、瓷器,还有紫砂壶、雕刻工艺、明式像等等,而这些行业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往往又都是集艺术家与工艺美术家于一身,正因为他们有着深厚的绘画功底和文学修养,所以在工艺技术领域能创作了一幅幅传世之作而成为如今世人尊重的大师。

工匠与大师两者相互联系是不可分割的主体,无高低贵贱之分,从来都“艺术家需要追求工匠的精湛,工匠需要有一些艺术家的品质。”一个优秀工匠的练成是不易的,需要扎扎实实练好基本功并达到技艺的纯熟,拥有丰富的经验。而任何优秀艺术家的养成都必须经历工匠的勤奋刻苦阶段,并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敢于突破传统的束缚,勇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声,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求变。匠人是大师的铺路石。世界需要大师也需要匠人。匠人要有创新,不受固定模式的禁锢,要有目标和追求,这样文化艺术才会发展,一个民族才有进步。

4、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呼唤现代工匠精神
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工匠发展史,工匠的水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时期文明的强盛与衰亡。人类文明史也可以说是一部艺术发展史,艺术文化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时期文明的繁荣。"工匠"则是艺术文化最为劳动创造群体。"工匠"植根于华夏文明之中,艺术文化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趋同化的世界语境下,弘扬以精益求精为核心的工匠精神和艺术精神正契合中国的现实,是提升中国产品质量和品质,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工匠精神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是中国制造前行的精神源泉、是企业竞争力和员工成长的道德指引。“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工匠精神”还包括着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创新内蕴。古往今来,热衷于创新和发明的工匠们一直是世界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当今社会的一些浮躁“短、平、快”行为,影响了产品的品质灵魂。企业要坚持“工匠精神”,靠信念、信仰,不断改进、完善产品。“中国制造”到“中国精造”,在提升到“中国创造”。从“匠心”到“匠魂”。
融合工匠精神和艺术精神,树立文化自觉自信。技术进步为主体的企业,就是民族振兴的动力源泉,是国家财富增加的源泉所在。国家目前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不仅体现了对产品精心打造、精工制作的理念和追求,更是要不断吸收最前沿的技术,创造出新成果。

工匠精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重要因素,非遗传承离不开工匠精神的支撑、"道技合一"的工匠文化、精湛卓绝的工艺技术、深入人心的荣誉机制构成了非遗传承中工匠精神的内核。非遗的传承离不开工匠精神的支撑,通过提高匠人的社会地位、加大职业教育和利用大众传播平台,可以扩宽非遗传承路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无论科技如何进步,手作首先是匠人的活计,用心去做,心手结合,才能拥有如此完美的品质,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手作之美,最为重要的是匠人心意,手工设计的倾注。中国书画、名窑瓷器、工艺美术、茶艺茶道、雕刻剪纸、文房四宝、中华武术、中国民俗等各类文化艺术精品,在国际上营造中国文化氛围,打造一流的向全球输出传播中国文化的平台,促进中国文化产业化走出去。要把工匠艺术产品与文旅化融合,实施“耕育文化+工匠匠艺”跨界联动。整合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实现耕育匠艺的不断提升及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转载请保留本文网址链接http://www.gjzjsb.com/2020/1208/540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