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志愿者考察张家界慈利县茶马古道耕育茶园
2020-12-08 09:42:07 来源:
9月10日-11日,中国生态志愿者共同体组织有关单位的农业、生态、旅游、康养等相关领域的专家考察了湖南张家界市慈利县耕育茶园。考察组由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全球科技创新网络专家委员会执行主席、中医(药)农业团体标准专家孙建,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副主任、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全球科技创新网络专家委员会秘书长、长三角一体化人才社团联盟常务副主席、上海市突出贡献专家协会专职副秘书长韦学明,上海市突出贡献专家协会影视中心主任奚容华,中国农科院中咨国业规划中心、中国文旅地标评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陈小梅等组成。考察结束后,专家组与张家界地方生态志愿者杜国菁、高忠垠、吴扬兴、赵建国、吴贤自等几位成员进行了座谈会。

“耕”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农耕文明,所有艺术和文化都来自于农耕和土地。“育”是传承和保育,以及孕育、美育、劳育和育人。“耕育茶园”是“耕育田园”的核心组成部分,2016年,“耕育田园”被写入国家《质量品牌提升“十三五”规划》,规划中提出“绿水青山、耕育田园、水土气林、立体防线、产业品牌、旅游优先”生态发展产业融合理念。2017年初“田园综合体”作为全国乡村新型产业发展的亮点措施广泛推广,在全国普及了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乡村综合发展模式。在2019年“耕育田园”又被写入“生态农业园区(农场/庄园)”团体标准,对青少年学生的劳动教育体验和保障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据悉,茶马古道萌芽于2000多年前的汉代,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以骡马为主要交通工具,是当地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是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对外经贸商路,它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我国历史上的茶马古道是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分川藏、滇藏、青藏三大茶马古道延伸至不丹、泥泊尔、印度境内。茶马古道分为:主干线、分支线、微支线。张家界茶马古道是中国三大茶马古道中分支线之一,是湖南北部常德、慈利至鹤峰以上四川必经之地,是常德以上慈利西北骡子客、背篓客、茶盐客、官商客徒步来往于湘、鄂、川、黔贸易喉舌之地。清末,牧羊冲茶叶随泰和合茶号远销英国、俄罗斯欧洲等地。近代以来,随着各地交通条件的改善,人们出行车辆代步,走的人少了,茶马古道渐渐退出历史舞台,成为了人们心中的回忆,有情怀的生态志愿者希望借助耕育茶园生态体验项目唤醒现代版的 “茶马古道”。
1、张家界重视生态茶叶发展
近年来,张家界市依托资源禀赋,大力推进茶叶、莓茶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路子。目前,全市茶园面积15.09万亩,茶叶生产加工企业118家,茶叶专业合作社73家,茶叶经营企业479家,全市茶叶年加工能力1万吨以上。全市莓茶生产基地面积10万亩,从事莓茶种植、初加工的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生产经营主体达110多家,从事莓茶加工的规模企业30余家,全市莓茶加工能力0.7万吨以上。2019年,茶叶全产业链产值5.6亿元,莓茶全产业链产值6.18亿元。张家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的发展,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坚定发展信心,把茶产业作为张家界重要的优势特色产业来打造,推动茶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下一步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建立规范茶叶种植标准、茶叶加工标准和价格体系标准;加强品牌打造,坚持不懈打造公共品牌,重点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和一批重点产品;加大市场营销,坚持多渠道营销,尤其加大电商、网红、特定市场、节会等方面的营销力度;不断深化茶叶深加工,强化人才培养和科技支撑,加强茶叶生态保护,不断提升茶叶产品的质量和效益;推动茶旅融合发展,规划设计一批茶旅精品路线;注重茶文化建设,挖掘茶历史、讲好茶故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一批优势企业。
2、慈利县杜仲资源丰富
慈利县拥有丰富的杜仲资源,杜仲种植面积超过40万亩,是全国最大的杜仲基地县。湖南慈利县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降雨量1390毫米左右,平均气温16.8℃,全年无霜期267.6天,日照1563余小时。适合杜仲生长,山林之中无污染,无农残,无农药,无需施肥,有机硒达85%,与(恩施)硒都是同一个富硒地带。张家界特殊的地理环境,杜仲在武陵山脉一带幸存下来,从而也成为现今为止世界最大的野生杜仲产地。慈利县作为中国最大的野生杜仲林基地,素有“神秘的北纬30度,中国杜仲之乡”的美誉。
杜仲俗称“丝绵树”,它是多年生阔叶乔木,干长而居,有高达数丈的,树皮可作药,花实苦涩,亦可入药。杜仲的皮、果、叶均含有丰富的马来树胶,可提炼热塑性高, 耐水性强、绝缘性好、黏着性足的优质硬胶,是电器、化工、电讯器材等工业的重要原料。它的皮作药用,能“益精气,坚筋骨”,对医治腰膝酸痛具有奇效。这木质沉重,构细腻美观,是建筑、家具工艺、美术等行业的理想材料。慈利杜仲作为国家主要商品远销五湖四海,成了发展慈利经济的重要资源。
医学巨著《本草纲目》,书中记载:"昔有杜仲服此得道,因以名之。思仲、思仙,皆由此义。杜仲,能入肝而补肾,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治肾虚腰痛,久服,轻身老" 。
3、杜仲是远古遗留的活化石
中国杜仲风靡全球杜仲是远古时代遗留下来的活化石,据传在第二世纪冰川,唯一留存的植物、就是在张家界天门山一带。在中国,根据古代医药典籍《神农本草经》记载,对杜仲的认识和利用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现在世界各地生长的杜仲,都是19世纪末期先后从中国引进的。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外医药学家、植物化学专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针对杜仲开展了大量科学研究和临床试验,取得了许多重大科研成果,使杜仲风靡全球。1953年在国家支持下,请来苏联专家在湖南省慈利县江垭镇成立第一个专门种植杜仲的国有林场,在慈利县野生杜仲资源基础下培育人工种植杜仲(慈利县野生杜仲是光皮种,也是杜仲药用价值最好的品种),现在全国的光皮杜仲都是从慈利江垭林场引种。1955年,在列宁格勒召开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国际杜仲药理学研究学术讨论会。在这次学术大会上,正式公布了杜仲降血压的研究成果。
据了解,中国生态志愿者是生态保育的践行者;发展耕育农业、引领生态食材生态餐饮,杜绝餐饮消费;要保护地球、保护生态,保护生态原产地,为人类提供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中国生态志愿者是地球的大地守护者,倡导生态生活、生态消费行为。践行“三生农业”、守护“生态伦理”,通过有机质农业耕育农法,积极探索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态食材、生态餐饮消费需要与耕育文化的融合创新。
(生态志愿者吴兵、甘正鹏、孙安平、郑贤羚供稿)

近年来,张家界市依托资源禀赋,大力推进茶叶、莓茶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路子。目前,全市茶园面积15.09万亩,茶叶生产加工企业118家,茶叶专业合作社73家,茶叶经营企业479家,全市茶叶年加工能力1万吨以上。全市莓茶生产基地面积10万亩,从事莓茶种植、初加工的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生产经营主体达110多家,从事莓茶加工的规模企业30余家,全市莓茶加工能力0.7万吨以上。2019年,茶叶全产业链产值5.6亿元,莓茶全产业链产值6.18亿元。张家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的发展,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坚定发展信心,把茶产业作为张家界重要的优势特色产业来打造,推动茶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下一步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建立规范茶叶种植标准、茶叶加工标准和价格体系标准;加强品牌打造,坚持不懈打造公共品牌,重点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和一批重点产品;加大市场营销,坚持多渠道营销,尤其加大电商、网红、特定市场、节会等方面的营销力度;不断深化茶叶深加工,强化人才培养和科技支撑,加强茶叶生态保护,不断提升茶叶产品的质量和效益;推动茶旅融合发展,规划设计一批茶旅精品路线;注重茶文化建设,挖掘茶历史、讲好茶故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一批优势企业。

慈利县拥有丰富的杜仲资源,杜仲种植面积超过40万亩,是全国最大的杜仲基地县。湖南慈利县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降雨量1390毫米左右,平均气温16.8℃,全年无霜期267.6天,日照1563余小时。适合杜仲生长,山林之中无污染,无农残,无农药,无需施肥,有机硒达85%,与(恩施)硒都是同一个富硒地带。张家界特殊的地理环境,杜仲在武陵山脉一带幸存下来,从而也成为现今为止世界最大的野生杜仲产地。慈利县作为中国最大的野生杜仲林基地,素有“神秘的北纬30度,中国杜仲之乡”的美誉。
杜仲俗称“丝绵树”,它是多年生阔叶乔木,干长而居,有高达数丈的,树皮可作药,花实苦涩,亦可入药。杜仲的皮、果、叶均含有丰富的马来树胶,可提炼热塑性高, 耐水性强、绝缘性好、黏着性足的优质硬胶,是电器、化工、电讯器材等工业的重要原料。它的皮作药用,能“益精气,坚筋骨”,对医治腰膝酸痛具有奇效。这木质沉重,构细腻美观,是建筑、家具工艺、美术等行业的理想材料。慈利杜仲作为国家主要商品远销五湖四海,成了发展慈利经济的重要资源。
医学巨著《本草纲目》,书中记载:"昔有杜仲服此得道,因以名之。思仲、思仙,皆由此义。杜仲,能入肝而补肾,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治肾虚腰痛,久服,轻身老" 。

中国杜仲风靡全球杜仲是远古时代遗留下来的活化石,据传在第二世纪冰川,唯一留存的植物、就是在张家界天门山一带。在中国,根据古代医药典籍《神农本草经》记载,对杜仲的认识和利用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现在世界各地生长的杜仲,都是19世纪末期先后从中国引进的。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外医药学家、植物化学专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针对杜仲开展了大量科学研究和临床试验,取得了许多重大科研成果,使杜仲风靡全球。1953年在国家支持下,请来苏联专家在湖南省慈利县江垭镇成立第一个专门种植杜仲的国有林场,在慈利县野生杜仲资源基础下培育人工种植杜仲(慈利县野生杜仲是光皮种,也是杜仲药用价值最好的品种),现在全国的光皮杜仲都是从慈利江垭林场引种。1955年,在列宁格勒召开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国际杜仲药理学研究学术讨论会。在这次学术大会上,正式公布了杜仲降血压的研究成果。

(生态志愿者吴兵、甘正鹏、孙安平、郑贤羚供稿)
转载请保留本文网址链接http://www.gjzjsb.com/2020/1208/541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