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瓶颈 有多少问题不能“等待”

2012-04-10 15:11:24 来源:

中咨国业工程规划设计(北京)有限公司 国家级科研单位控股企业 国家甲级工程咨询资质 (专业编制可研报告、节能评估报告、产业发展规划、资金申请报告),咨询电话:400-001-2230
突破瓶颈 有多少问题不能“等待”

——人才强林推动现代林业建设系列报道(三)

  中国绿色时报4月10日报道(记者 李松龄 梅青) 前景光明,道路曲折。
  面对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林业的“四个地位”、“四大使命”和林业具有的“五大功能”,林业人才正成为现代林业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林业人才队伍迫在眉睫。
  尽管“十一五”期间,人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然而我国林业人才“总量不足、素质偏低、流动不起来”的现实状况,依然严重制约着人才队伍的快速发展,影响人才强林战略的深入推进。
  在当前林业部门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指示精神,努力实现“双增”目标和“绿色增长”的新形势下,林业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着诸多的不适应,人才专项资金投入不足、人才服务机构不完善、相关政策不配套等已成为当前林业人才队伍发展缓慢的主要问题。
  要突破人才队伍发展的瓶颈,有关专家认为,首先要找到产生问题的症结所在。
  问题一:资金投入不足 人才开发滞后
  在西方发达国家的部分大型企业,人才开发的资金投入比重基本能达到项目总资金的20%,甚至更高。而我国对于林业人才开发的专项资金投入却不足工程项目总资金的千分之一。
  如此差距,不禁让人感叹。
  资金的严重短缺,导致林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举步维艰。
  由于缺少资金的投入,行业人才职业(工种)标准编制滞后,如今,100多个涉林专业中,只有10余个专业制定出台了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这意味着绝大多数的林业技能人才的水平素质认证无据可依。
  由于缺少资金的投入,各类型人才和专业培训课程无法大范围地开展,特别是在林业基层单位,大部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没有机会得到提高。但是在美国,政府要求所有雇主每年至少拿出全员工资总额的1%用于教育与培训,并逐年递增,尚未达到此最低金额的企业和机构,每年必须上交其工资的1%作为国家技能开发资金。
  由于缺少资金的投入,林业院校专业化、现代化的实习基地并不多,毕业生懂理论,但缺乏实用技能,素质无法满足新时期我国生态建设和现代林业建设的需要。而在德国,大型企业建有自己的培训中心,用最现代化的设备、教学设施和手段对学生(包括企业职工)进行专业技能培训。
  由于缺少资金的投入,全国林业人才基本信息的统计、人才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人才信息的发布、人才招聘平台的搭建等都难以及时开展。
  ……
  诸如此类,导致林业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急需紧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乏力,林业人才教育培训基础设施薄弱,人才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好的投入,要深入推进人才强林战略,更好地发挥人才在现代林业发展中的作用,必须保证稳定的财政预算,保证并提高重点工程和重大科研项目中人才开发经费。
  林业人才投入问题应当引起各方高度重视!
  问题二:人才服务机构不完善 活力激发难给力
  怎样吸引和培养人才?如何规划和建设人才队伍?需要的是一个专业的机构或部门来组织和推动。
  遗憾的是,在我国绝大部分的机关、事业单位甚至是企业,设立专门的人才服务机构比较少。如此严重的问题,林业系统同样存在。
  对于外资企业来说,状况恰巧相反。他们非常重视人才队伍的开发与利用,甚至把人力资源视为继研发之后企业生命力的第二个课题。
  人力资源管理的部门不仅要在源头上要做好人才战略的吸纳,充分保障企业高效运作的人才需求,同时还会结合员工个性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开发员工的潜能,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在林业系统,尽管各省、市、县林业部门都设有人事管理部门,但是基本上未有单独设立的专门人才服务机构。
  如今,我国林业系统拥有的技能型人才只有36万多人,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林业发展形势的需要。林业各类人才还呈现出青黄不接、人才断层的现象,老一代的人才逐步退离岗位,伴随着林业事业的蓬勃发展,各种新领域不断涌现,新一代的人才队伍亟须全面提高素质和技能,否则,深入推进人才强林战略无“源头活水”。
  问题三:政策机制不配套 稳定人才成难题
  紧缺人才进不来,优秀人才稳不住。
  政策机制的配套措施是人才队伍发展的关键,国内国外的两个实例可以证明:
  美国3次修订移民法,分别不同程度地为世界各国高技术人才预留相当比例的移民名额,并且制定了一系列科研资助和专项基金管理制度等配套措施,以各种优惠条件和手段吸引外来人才。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加州硅谷所创建的约3000家高科技公司,有30%是由印度与中国裔的移民创建的。2000年,外国移民在硅谷的公司创造了195亿美元的销售财富,并创造了7万多个工作机会。这是一个吸引人才的成功案例。
  2006年,国家林业局昆明勘察设计院紧缺一名道路桥梁方面的专家,在经过认真筛选,选择了一位在国外专业学习的留学博士,但因为相关政策的制约,最终用人单位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位极为符合条件的人才另谋高就,人才无法引入,就此流失。
  政策的不配套、准入机制的缺乏,造成的结果是人才流动不起来。这个问题在全国各行各业都普遍存在。林业属于艰苦行业,生产周期长,成果产出慢,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劣势更加突出。
  在广大林区和基层一线,地处偏远、信息闭塞、经济欠发达、条件艰苦,部分单位选人用人育人制度不全、机制不活,人才“进不去、留不住”,“干林的学林少、学林的干林少”的问题更为突出。
  美国学者卡倍里曾说,不要把人才当作是一个水库,应该当成一条河流来管理;不要期待他不流动,应该设法管理他的流速和方向。
  发展现代林业,需要人才流动起来,就像生命注入新鲜血液一样。要保证重点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需要采取相应的优惠政策和待遇,比如编制、户口和福利保障等方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唯才是举。
  问题四:思想观念未转变 人才发展无处谈
  “21世纪最缺的是什么?人才!”电影《天下无贼》里的这句台词经葛优一说,引起笑声一片。这句经典台词一针见血地点明了当今社会发展的真实需求。
  国家间角力、行业间比拼,说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近几年,随着我国林业地位的不断提升,林业人才问题前所未有地受到了从上到下的强烈关注。
  然而人才培养时间长、见效慢,不像抓经济项目那样立竿见影,领导干部几年一换岗,这直接导致部分林业系统的领导干部对于人才工作认识不透、重视不够。
  由于有关人才政策不配套、机制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和思想观念落后等原因,导致林业系统出现了“干林的学林的少,学林的干林少”的尴尬局面。
  检疫站的人员不会病虫害检疫,保护站的人员不懂怎么保护,监测站的人员不知如何监测……这种情况在一些基层单位时有存在。缺乏“职业准入制度”和“重使用、轻培养”问题的来由。
  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如何正确地认识,“一把手”要带头转变思想观念,树立科学人才观,从林业发展大局出发,真正意义上做到“一把手抓第一资源”。既要抓好林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更要将工作落到实处,这样才能打造出一支高素质的林业人才队伍,发挥人才强林的重要作用。
  201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出台后,2011年12月,国家林业局印发了《全国林业人才发展“十二五”规划》,人才强林战略已成为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手段。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人才问题应该正确认识、合理解决,可借他山之石,取长补短,总结出一条符合我国当前林业形势的人才发展之路,只有突破制约人才发展的瓶颈,才能有效地深入推进人才强林战略。

分享到:
转载保留网址链接http://www.gjzjsb.com/2012/0410/3059.html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

首页 | 关于我们 | 业务范围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版权声明 ||最新文件

Copy © 国家资金申报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农业科学院信息楼 一楼    联系电话: 010 - 62136011      Email: gjzjsb@163.com
主办单位:中国林业与环境促进会林业生态旅游工作委员会   承办单位:中咨国业规划设计中心(北京)有限公司,中国家庭农场(国际)联盟

中国互联网协会会员单位 通用网址:国家资金申报网 版权所有:国家资金申报网
 

本站关键字:可行性研究报告 可研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京ICP证110987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