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耕育”理念,让中国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2015-01-14 17:10:36 来源:

中咨国业工程规划设计(北京)有限公司 国家级科研单位控股企业 国家甲级工程咨询资质 (专业编制可研报告、节能评估报告、产业发展规划、资金申请报告),咨询电话:400-001-2230

民以食为天、食以耕为本、耕以育为魂!“耕育” --是指在传统农耕、耕读文化的基础上,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继承与发扬传统农业,并结合现代农业、未来农业发展方向,为国人特别是青少年儿童提供的一套全新教育、劳育、食育的“三育”知识和实践体系,主要涵盖:农耕体验、乡土民俗、健康饮食等。

“耕育”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乡土、民俗文化之中,文革时期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剧烈冲击,各行各业百废待兴,1974年,凭借多年江淮农村的传统农耕体验,“耕育”理念体系首次由孙建提出,并完善于77级首届恢复高考后的农业水利高等学堂,成熟于1982年中国首次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开展华北平原农业项目实施期间;在后期利用世行贷款加强灌溉农业项目、世行肉牛项目、亚行农业项目、大型商品粮基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得到了进一步实践和验证,1994年在美国从事农业考察交流中得到了国外同行的充分认可。2013年,在“中国现代农业及产业化论坛”上,与会的领导及专家建议尽快在全国开展普及“耕育”理念活动,以促进青少年儿童教育、拉动农业生态文化旅游;随后在教育部、农业部、卫生部等十二部委《全国青少年儿童食品安全科技创新实验示范基地项目》中,“耕育”理念的普及再次体现出必要性和紧迫性。随后在国家林业局、国家环保部、中国科学院发起成立的中国林促会林业生态旅游委员会的章程中,“耕育”概念被多次提出,201411月在英国剑桥大学可持续发展学习座谈中,“耕育”概念再次走出国门,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并在国际学术界产生强烈反响和共鸣。

一、“耕育”的内涵

 “耕”即耕莘、躬耕、新农耕。“育”即培育、育人、新食育。

明代《字通》解释:耕,治田也;《齐民要术·耕田》凡秋耕欲深,春夏欲浅,犁欲廉。中华民族的发展繁衍离不开一个“耕”字,历史上与“耕”字相关的词语有几百个之多。目前在局部社会物欲横行、道德滑坡、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的大环境下,恢复、强化中华民族老祖宗创造并遗留给我们的农耕文化,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东汉《说文》解释:育,养子使作善也。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几个世纪以来,受列强数次侵略,人民颠沛流离,二十世纪以来,特别是“日本侵华”和“文革运动”,对我国农耕文化更是带来毁灭性的破坏。近年来,化学工业对农业的入侵,以及西方文化对中国人民思想上的影响,使得传统文化的教育和育人尤为必要,尤为重要。

二、世界各国健康及饮食教育状况

1、日本

日本是世界第一长寿大国,传承发展了海洋文化与食育文化。在更重视食育的将来,日本人的平均寿命还会延长。20057月,日本实施食育基本法,其中提出 “现在应重新把食育作为生存的根本,看成智育、德育及体育的基础。”日本之所以成为长寿大国、经济强国,食育功不可没。

2、英国

英国教育部的具体课程规定,全国各公立中学必须开设烹饪课,面向1116岁的中学生,总学时不少于24小时。学生将从这门课中了解到各种食物的基本成分和营养指数,能独立制作一份营养餐。在课程结束之后,学生将统一参加实际操作和回答试卷。通过考试的学生将获得由教育部颁发的初级烹饪资格证书,学分将纳入个人总成绩,与毕业直接挂钩。

三、中国历史上辉煌的农耕文明得到了多国专家学者的认可

1、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

李约瑟花费近50年心血,运用丰富的史料、通过深入的分析和大量的东西方比较研究,其研究内容涉及哲学、天、地、生、农、医及工程技术等诸多领域。李约瑟1954年出版了《中国科学技术史》,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及其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轰动了西方汉学界。中国是以农为本,国脉水系,农作物种植文字记载有三千到五千年的历史。考古发掘甚至找到了距今七千至八千年前的一些农作物的遗存。

2、美国前农业部土壤所所长  富兰克林·H·金

100多年前,金远涉重洋游历中、日和高丽,考察三个东亚国家古老的农耕体系,并于1911年出版了《四千年农夫》。作者疑问:中国农民数千年来如何成功地保持土壤的肥沃和健康,他们没有使用大量的资源,却养活了这么高密度的人口。记录和研究了农民真实的生活环境,讲述了东方民族不同的耕作方法,通过学习他们保护自然资源的方法及经验,获益匪浅。

四、普及“耕育”理念的必要性及意义

1、传承健康农耕文化

为新农耕传承、为育新人造福!我国“耕育”遗产广泛存在于社会土壤中,非遗不仅表现在思想观念、农业生产技术及农业生产工具上,也表现在乡村宗教礼仪、风俗习惯、民间文艺及饮食文化等各个方面。束之高阁并不是保护,文化馆、博物馆也不是非遗文化最良善的归宿,纹丝不动地冰封也不是保护的意义。来源于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非遗农耕文化,只有回归生活,回归大众,只有让其处于变化、发展、升华的动态之中,才是传承“耕育”非遗的最终目的。

随着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农业文化遗产正面临着被破坏、被遗忘、被抛弃的危险。我们不仅要传承“耕育”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还要合情合理地应用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中,让古老的文明在当今的休闲、旅游和经济活动中重现生机,让灿烂的文化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活动增添情趣。回望传统的村落和民族,回味传统的生活和文化,传承和弘扬“耕育”理念,进一步促进农业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十分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2、提高民族身心素质,阻止中国青少年身心持续恶化的趋势

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由于不良的饮食观念及生活行为方式,普遍引起了疾病问题、饮食安全问题、食品传统与文化的继承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实质上也是道德问题,有利益的诱惑,有道德的丧失,便会有人的见利忘义,要彻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首先解决个人道德的丧失和社会整体价值观的扭曲,我们需要重建道德体系,重新“育人”,而且要从全民族着眼,青少年儿童着手,所以“耕育”的育人部分最为迫切。

另一方面,现在我国部分青少年儿童普遍出现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现象。社会科学家认为,在当前就业压力日增,独生子独大的前提下,啃老族有扩大的迹象。生活状态维持在“一直无业,二老啃光,三餐饱食,四肢无力,五官端正,六亲不认,七分任性,八方逍遥,九(久)坐不动,十分无用”这种病态现象。2010年《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报告》中数据显示,中国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在整体上处于下降趋势,集中表现在如下几项基本内容中:(1)肥胖率继续走高,而体重过低者也占据了相当的比例;(2)近视比率居高不下;(3)耐力素质持续在低谷徘徊,心肺功能不足现象普遍。据统计,中国青少年体质情况连续25年下降,基础素质远逊日本, 7岁到17岁的中国男孩平均身高比日本同龄男孩矮2.54厘米,历史上的“小”日本变成了“大”日本(身高)。


开展“耕育”体验活动,普及健康饮食教育,可以确保学生增强体质,提高民族身体素质,重塑社会整体价值观,意义极其重大。

3、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剑桥大学史蒂芬·霍金几年前惊呼:“地球进化史持续了50亿年,人类文明从开始到现在20多万年。但这20万年,人类已将地球积攒的资源耗掉了一半。”其实,大约2500多年以前,中国的老子等先圣就有过关于农耕方面的言教,只不过现代人类未能真正理解他们的深邃思想。“耕育”理念普及有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传统的“耕育”文化、人文精神与和谐理念,不仅在维系生物多样性、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保障食品安全、促进资源持续利用、传承民族文化、保护独特景观、推动乡村旅游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保持和传承民族特色、地方特色、传统特色,丰富文化生活与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示范作用。

分享到:
转载保留网址链接http://www.gjzjsb.com/2015/0114/4898.html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

首页 | 关于我们 | 业务范围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版权声明 ||最新文件

Copy © 国家资金申报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农业科学院信息楼 一楼    联系电话: 010 - 62136011      Email: gjzjsb@163.com
主办单位:中国林业与环境促进会林业生态旅游工作委员会   承办单位:中咨国业规划设计中心(北京)有限公司,中国家庭农场(国际)联盟

中国互联网协会会员单位 通用网址:国家资金申报网 版权所有:国家资金申报网
 

本站关键字:可行性研究报告 可研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京ICP证11098788号